close


廣東著名的古剎南華寺裡,供奉著三位肉身菩薩。中間是六祖慧能大師,右邊是丹田大師,左邊是憨山大師(明末四大高僧之一),他不計榮辱,弘法利生的悲智願行,令後世景仰。

憨山大師35歲時,和妙峰禪師共建無遮法會,為明朝神宗皇帝的慈聖太后在五臺山設“祈儲道場”(祈求子嗣),皇后並且修造舍利塔,功德回向。不多久,神宗皇帝得子,讓世人見證佛法的靈驗,憨山大師在五臺山講《華嚴玄談》,有近萬聽眾,聲名遠播,朝野皆知。

但憨山大師不為名利,離五臺山,遠至山東省(青島嶗山)那羅延窟,結廬安居。

當時慈聖太后在宮內號召,在嶗山建造一座金碧輝煌的“海印寺”,並且寺中存放御印的大藏經,禮請憨山大師出山,住持海印寺說法度眾。嶗山佛法因之崇興,人民逐漸改信佛教,心存忌妒的道士便聯合宮廷內信奉道教的嬪妃、大臣,參奏皇帝,說朝野有反對太后崇佛的聲浪,皆因憨山大師而起,使得神宗皇帝遷怒,逮捕憨山大師入獄,最終以「私創寺院」的罪名,命其除去僧服,以罪犯的身份,遠至嶺南雷州充軍。當時,憨山大師48歲。


古人說:「士可殺,不可辱。人有人格,僧有僧格。」面對枉加罪名,除去僧格,生不如死的下放邊地,憨山大師,如何來面對呢?

高僧傳裡面說,憨山大師在下放的途中,進入曹溪南華寺禮六祖肉身。這說明大師顛沛流離,任憑外相還俗,心不離祖。
當他到達雷州時,當地旱災,饑民橫屍遍地,環境非常的惡劣,憨山大師發動民眾將屍體掩埋,依佛法啟建法會,登壇超度亡者,以佛法安定民心,冥陽兩利。大師的風範,感召廣東的參政長官周鼎石領眾向其叩拜,當地的文秀之士也紛紛前來皈依。為隨緣度化,憨山大師就在壁壘之間,因陋就簡地構建了一間禪室,向大家演說《法華經》。

在虛雲老和尚的開示中,提到憨山大師被下放雷州時,在軍中作詩偈云:「緇衣脫卻換戎裝,始信隨緣是道場;縱使炎天如烈火,難消冰雪冷心腸。」
「緇衣」是僧服,是出家人的表徵,被迫脫下了,因朝廷命他換著「戎裝」(軍服),憨山大師說:始終相信「隨緣是道場」,只要隨順因緣,處處都是道場,哪裡都可以隨緣度眾。「縱使炎天如烈火」,南方天氣炎熱,譬喻烈火般的境界,自己被雖被人羞辱,處於罪犯的磨難身分中修行。「難消冰雪冷心腸」,難以消磨我的道心。
憨山大師引用「冰雪冷心腸」描繪他道心意志,冰凍的雪非常堅硬,「冰雪冷心腸」譬喻堅固的道心,對應「烈火」的炙熱必將消融。讀這首詩偈,令人崇敬高僧的志節,不屈不撓!


憨山大師在廣東五年,曾住持曹溪名刹寶林寺,宣揚禪宗,使得釋、道、儒僧俗一致皈信,極力弘法,以致「屠門酒舍,蔚為寶坊;僧俗人等,齊來朝拜。」他開創了嶺南的學佛的風氣,讓佛法深植於嶺南百姓的心中。

直到憨山大師60歲始遇特赦,他便辭別寶林寺,風塵僕僕,北還中原。萬曆癸丑(大師67歲),慈聖皇太后派遣使者召他入宮中相見,皇太后為大師為弘法受難多年,涕泣泗流,還給他僧衣戒牒,讓被削去僧籍多年、流放雷州的憨山大師,終於又返還其出家人之身分。

憨山大師最有名的勸世文,許多人都可以朗朗上口:「紅塵白浪兩茫茫,忍辱柔和是妙方,到處隨緣延歲月,終身安分度時光。休將自己心田昧,莫把他人過失揚,謹慎穩守無懊惱,耐煩做事好商量。常觀硬弩弦先斷,每見鋼刀口易傷,惹禍皆從閒口舌,招災多為壞心腸。是非不必爭人我,彼此何須論短長,世事本來多缺陷,此身那得免無常。吃些虧處原無害,讓他幾分有何妨,春天纔看楊柳綠,秋風又見菊花黃,榮華總是三更夢,富貴還同九層霜,老病死生誰替得,酸甜苦辣自承當
...」

的確,世事變化無常!當我們面對人生的毀譽,是否能堅持「縱使炎天如烈火,難消冰雪冷心腸」的願力,難行能行呢?讀了高僧傳,當向憨山大師看齊,人生無論任何境界來考驗,都要能夠隨遇而安,唯有安住己心,堅定的信願行,人生處處是道場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荷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